一网搜 登录| 注册

住房保障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公共资源 > 住房保障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手机彩票网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7-05-26 10:04  来源:区信息中心
【字体: 打印
 

  长府办发〔2017〕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手机彩票网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吉政办发〔2016〕73号),结合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级“双创”综合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一次全会部署,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集聚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形成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变化的振兴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工业强基、提质、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动能转换基础初步搭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新动能作用初步显现;建立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品牌优势初步形成。

  到2020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竞争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动能转换基本实现,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动能作用显著;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品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树立长春品牌新形象。

  到2025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持续壮大;重点企业迈入产业价值链高端,企业家创新作用充分发挥,管理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使长春品牌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多层次、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基本形成,供需结构升级迈上更高台阶。

  二、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通过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业强基和军民融合,构建以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并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供给结构升级。

  (一)推动产业升级

  1、汽车产业。优化汽车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支持、引导企业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三电”、“挚途”互联智能汽车等关键系统技术攻关和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区建设。(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2、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绿色有机和精深加工方向,加快完善农牧复合、高效节水生产体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新模式。改造提升玉米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全力推进清真食品及主食加工食品、鹿产品等特色产业竞争能力建设。(市农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吉林一号”、高性能复合纤维材料、生物医药、CMOS集成电路芯片及应用产业化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

  4、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提质扩能增效,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集群、集聚、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5、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发挥现有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及担保、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争取用3年时间培育R&D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500户以上,到2025年达到1500户以上。(市科技局、市金融办、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6、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加强企业研发中心、行业中试中心、公共科技服务中心等三类中心的建设,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共促成果转化、共用科技人才、共享科技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7、推动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我市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生物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8、加快发展整机产品。支持有知识产权的零部件企业向整机产品集成与自主化升级,加快推动关键核心部件和基础元器件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鼓励支持有条件企业再造生成总成企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三)推动管理创新

  9、开展管理创新试点。筛选一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和可复制的管理创新先进典型,引导手机彩票网企业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不断改善基础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大力推广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精益管理模式”。鼓励专业管理机构建立精益管理推广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精益管理咨询服务支持。(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0、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围绕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等方向开展现代企业制度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利用资金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实现持续发展。(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11、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绿色低碳评价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树立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创造效益的理念,推广绿色经营文化,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装备,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12、全面提升国防建设产业水平。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全面深化与军工集团的合作,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加快推动长春新区航空发动机北方维修基地、航天信息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技术,推动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集团在运载火箭领域的合作,提升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13、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鼓励国防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资源“相互对流”,积极搭建军民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加快推进光机电跟踪技术、激光通信技术、大功率激光器等先进军用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应用;大力推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光电编码器、图像传感器等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建设中应用。(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五)推动工业强基

  14、发展关键基础材料。支持先进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攻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瓶颈,实现在汽车、轨道客车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纳米硅土新材料、生物基聚乳酸、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终端应用产品。支持石墨烯、聚醚醚酮复合粉体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研制和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5、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推动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铝锻铝铸锻零件等核心零部件发展,满足汽车、小卫星、机器人等领域配套需求。推动绝对式光栅尺等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及工程化应用,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配套能力。(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6、推广先进基础工艺。推动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高端智能,着重提高轻量化车身热成型、激光拼焊、铝及镁合金精密成形铸造、高端精细化学品和生物医药制备等先进工艺水平。推广生产废弃物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等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的绿色制造工艺。支持企业应用成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制造工艺,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及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7、强化产业技术基础。推动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试验检测和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等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三、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增强创新平台、创客空间的产业孵化能力,进一步推动新产业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集众智、推众创产业生态体系。

  (一)推动智能化

  18、推动智能装备发展。鼓励企业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单元和智能装备,提高智能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和智能车间(工厂)系统解决方案水平,重点推动精密仪器与装备、激光智能刻划、智能立体停车、智能实验检测等一批智能成套装备企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19、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广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支持企业智能化成果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大正博凯、化工灌装等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智能装备整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一汽集团、长客股份、省通用机械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网络化

  20、推动管理信息系统横向联接。推动企业加强内部基础网络建设,建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施办公、财务、进销存、业务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横向联接,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系统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转变。(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1、推进企业信息系统纵向贯通。支持企业面向生产操作控制层、企业管理层和决策支持层开展联网工程,实施制造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数据联通,依据工业大数据建模分析,建设商业智能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全面融合与集成。(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协同化

  22、推进协同研发。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云平台建设,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生命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搭建产学研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23、推动协同制造。鼓励轨道交通、汽车、数控机床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客户资源,以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引导带动全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协同制造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4、推行云制造。支持建设云制造平台,开展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促进技术、工艺、模型、知识、软硬件等各类制造资源数字化、虚拟化、模块化,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四)推动服务化

  25、推动个性化定制服务。支持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6、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轨道交通、汽车、数控机床等重点行业(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向用户提供在线技术支持、故障诊断、远程运维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由单独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转变,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升级。(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高信息技术支撑能力

  27、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大型云数据中心优先在长春市集聚发展,实时应用为主的中小数据中心靠近用户灵活部署。推动华为、浪潮云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鼓励电信运营商、IT(信息技术)企业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数据存储与处理、大数据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出云计算服务产品,提供云平台应用服务。(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四、加强品牌培育引领

  推动企业提升质量品牌管理能力,优化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形象,提振消费信心。在消费品领域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引领消费升级。

  (一)加强企业质量主体建设

  28、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品牌至上”的质量意识,推动落实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制,建立企业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考核制度。引导企业建立质量应急处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宣传普及商标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增强市场主体商标培育意识,提高对商标的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9、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提升质量管理者水平。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企业植入卓越绩效、六西格玛、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支持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可追溯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提升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企业开展ISO9000族、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认可度。(市质监局、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品牌创建

  30、培植大企业集团。加大对世界500强、中央企业、中国500强、知名民企等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和引进力度,对总部迁入或在我市新设立公司及重大合作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围绕我市知名大中型品牌企业,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形式的并购重组,打造一批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31、培养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全面落实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向业务专一、品质精良、工业技术独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施“长春市隐形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数据库,对细分行业优势企业给予政策、投融资等多方面精准扶持,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50户在国际国内单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高、产品品质业内公认、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2、培育上市公司。建立工作机制,出台引导和扶持企业上市政策,优先支持品牌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努力打造“长春板块”品牌形象。(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三)加强重点领域品牌引领

  33、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梯队培育,支持鼎丰真、皓月等传统食品、农牧产品申报和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围绕大米、梅花鹿等优势特色产品,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户,推广运用“公司(协会)+商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信息,指导和扶持涉农企业和农户实施商标战略,培育一批拥有高知名度商标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地理标志产品和示范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整合,实施高端化运作,促进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发挥地理标志作用,扩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影响力。(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4、提升行业品牌。支持汽车制造、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品牌价值,做强自主品牌。支持领军型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高知名度商标,培育优势品牌。打造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家政服务的服务业品牌,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注册商标,加强商标品牌管理和规划,综合运用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成果、文化创意成果进行立体、交叉保护。构建彰显文化个性的旅游产品体系、精致贴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营销体系、标准规范的旅游质量保障体系。(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5、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和商标品牌集群建设。构建区域品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县(市)区、开发区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特色产业的品牌建设,依托区域块状产业,深化特色商标区域品牌的培育创建工作,以实施商标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高知名度商标品牌企业在相关产业链中的示范及引领作用。及时总结推广高知名度商标品牌企业的创建经验,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完善以高知名度商标品牌企业为核心、相关企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整合各行业区域品牌,形成集群。(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农委、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质量品牌政策引导

  36、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组织筛选、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吉林老字号”申报。加大对老字号企业和“吉林工匠”精神宣传。引导支持我市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和基金向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企业倾斜。支持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企业加快发展,对拥有自主品牌企业申请国际商标注册,给予适当的注册费用补贴。开展“长春市十大服务业著名商标”评选活动,促进服务业商标品牌发展。(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7、加强质量监管。坚持源头抓质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定监督抽查计划,每年抽检产品种类不少于8个,对抽查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及时依法进行处理。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品牌内在品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售后服务。建立奖惩约束机制,引导各部门、各行业依法推行联合奖惩。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指导商业信用销售,建立市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8、加强品牌推广。指导企业提升商标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多渠道多媒体进行品牌形象广告宣传。组织企业参加高端展会,集中展示我市商标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导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自主品牌,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逐步提高自主品牌商品出口比例。支持有规模的企业通过跨国兼并、品牌收购等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利用其知名度和营销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继续开展“长春名品全国行”活动,支持我市名优特色产品企业赴域外参加全国知名的名牌展洽会,鼓励企业建立省外销售网点,将我市特色品牌商品推向全国市场,扩大长春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质量品牌发展基础

  39、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的实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40、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鼓励、支持、帮助长春市制造业企业建立与其生产工艺配套的计量检测体系和建立企业内部的计量检测校准实验室,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提升产品的自我检测能力;鼓励支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社会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补足配齐适应、满足并提升长春市制造业和相关企业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校准项目;根据制造业企业的需要,提供与其需要相关的计量技术服务;对于本地计量技术机构暂时不能满足、解决长春市制造业和相关企业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校准项目,积极协助企业与国内乃至国际有关计量检定校准机构建立联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计量检定校准收费的减免政策规定,支持制造业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立计量校准机构,拓宽计量校准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1、提高品牌培育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商标品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推动搭建集商标展示、商标事务咨询和法律援助、商标融资、商标交易和闲置商标转让等功能于一体的商标运行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商标培育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需求。支持消费者协会、个体私营协会和各行业协会搭建行业(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有关商标品牌推广运营、职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发布、维权投诉协调、行业品牌发展决策等服务。(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积极推动培育以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有效供给,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一)积极培育信息消费

  42、推进智慧长春建设。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两大目标,加快智慧政务建设,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等服务功能,推动电网、交通、水务等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效能,带动城市公共产品消费升级。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积极拓展社会保障卡的惠民功能,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推进旅游应急管理系统、旅游呼叫中心、旅行社电子合同及行程单系统、导游员培训系统、终端信息查询系统等智慧旅游平台的应用,开发长春旅游APP综合平台,提高我市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欧亚集团等大型传统商贸企业推进网络零售平台建设。鼓励我市名优特商品企业、中小微商贸企业、个体商户等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工业电子商务,支持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行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东北亚跨境电子商务区域中心城市。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协同发展,加强电子商务监管,切实维护网络消费权益。(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44、推动信息产品应用。加快推进空间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推进“吉林一号”卫星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围绕空间遥感数据和北斗卫星授时定位信息,面向国土资源、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发信息产品,引领空间数据服务、互联网接入流量等信息消费快速增长。支持智能终端产品应用,发展桌面云终端等交互式网络智能产品,带动消费业态升级。(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二)大力促进绿色消费

  45、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根据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调整出台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制定长春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审批流程和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创新商业模式,发挥技术、管理、资金、服务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也可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形式,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及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开展商业运营。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入多种社会资本,满足新能源汽车信贷需求。(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6、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和绿色建材。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建造技术,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试点,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发挥硅藻土、玄武岩纤维、秸秆、玻璃等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消费硅藻土材料、秸秆生物建材、镀膜玻璃、节能门窗等绿色建材产品。(市建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

  47、鼓励绿色产品推广使用。加快推动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等可降解材料的生产。发展基于农作物秸秆深度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广本色纸等产品。全面引导中央厨房等新兴消费,推动高效安全餐饮消费。(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负责)

  (三)加快升级旅游消费

  48、培育旅游品牌。以冰雪体验、山地运动、温泉养生、文化娱乐、休闲商街、民俗体验等为特色,打造规模化旅游度假区体系。依托森林、山地、水域(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和城市休闲空间,开发冰雪和避暑观光体验产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育旅游新业态。深度开发“冰雪+温泉”特色旅游产品,推进温泉与医疗、康体、冰雪运动、避暑休闲等相关领域融合。突出东北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开发冰雪和避暑民俗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徒步健身活动和运动技能普及培训,打造冰雪和避暑体育赛事品牌。(市旅游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9、科学布局旅游航线。按照“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亚、覆盖东北亚”的原则,继续保持长春—香港直飞航线持续通航,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乌拉尔航空公司合作,实现对俄罗斯多点飞行。积极开发长春至泰国等热点国际旅游目的地航线及包机业务。加密长春至国内主要中心城市航线,积极开通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和热点旅游城市航线,鼓励航空公司放置过夜飞机,积极推进第二基地公司引进工作。(市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负责)

  (四)提升文化体育消费

  50、推动文化产品消费。继续扩大长春电影节、动漫节、文化庙会、读书节等长春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引导培育文化新业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文化消费引导力度,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开展文化消费供需宣传,鼓励大众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品及服务转型升级。(市文广新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51、促进体育健身消费。加快建设网络化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推动发展冰雪运动、汽车拉力等特色体育项目,积极扩大足球、漂流、垂钓、登山、健身健美等全民体育休闲消费,并引领特色专业体育器材、运动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体育消费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消费新模式。(市体育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促进健康养生家政服务消费

  52、推进健康服务消费。推动中医药、特医食品、医疗器械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加强健康产品多元化供给。培育远程医疗、特医食品配送、可穿戴设备在线监控等网络健康服务新业态。探索推进全药网上线运营,降低医药消费负担。支持建设养生小镇,打造假日经济、养生经济发展新模式。(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3、推进养老服务消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医院、学校、宾馆、商业设施、培训中心、疗养中心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打造养老服务品牌,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54、推进家政服务消费。积极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引导社区依托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家政服务。(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六)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55、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消费软硬件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扩容。推动农村居民在家电、家具、家用轿车、住房、健康医疗等方面扩大消费,进一步推进“工业品下乡”、“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等电子商务试点。引导鼓励、支持大型商超、市场企业到农村开设店铺,推动农村消费的转型升级。(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6、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精准农业,开展种植养殖业精准用药、用水、用肥监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粮食测产、气象监测、农业病虫害防治、家畜疫病远程诊断等农业生产决策咨询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智能化,带动智慧农业消费升级。(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畜牧局、市气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人才培养

  培养造就手机彩票网的优秀企业家、“长春工匠”、行业名师和各类专业技术团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57、营造关怀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着力创造法治化、透明化、公开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家营造创新创业发展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怀企业家、培养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鼓励企业家参政议政。(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58、加强专业技术团队建设。支持驻长高校及科研单位定向打造一流专业技术团队,实施“双十工程”,聚焦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开展关键技术、共性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适时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计划。(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9、培育“长春工匠”。营造尊重一线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弘扬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推广一汽集团、长客股份等知名企业培养“大国工匠”的制度和做法,建设定点定向的工匠人才储备培育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及技工(职业)院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行业名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加大“行业名师”培育力度。鼓励“师徒传承”,培养行业名师继承人。推进“匠心艺彩”活动,培养民间工匠。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着力培养一批高技能职工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0、推动产教融合。推动长春市内高校、职业教育体系等围绕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建筑业等重点产业,建设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满足全产业链人才持续、有效供给。加快推进长春市技师学院、长春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及吉林大学卫星遥感数据开发应用等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基地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61、加强培养品牌建设人才。充分利用品牌商标培训推广平台项目,以及通过高校综合培养、专业机构专门培训、企业自主培养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商标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壮大商标专业人才队伍。推进部门间、区域间、国际间在信息交换、经验交流、业务研讨、专家咨询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我市品牌经济发展专业化水平。(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把发挥质量品牌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部署,加强配合协作,结合实际制定行动方案,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联合执法行动力度。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强化资金引导。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消费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政府资金与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组合,共同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和自主品牌发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进一步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提振自主品牌消费信心,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品牌的浓厚氛围。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26日